离上课铃响还有一段时间,刘艳春早早来到教室,调试好上课需要的设备,等待着学生们的到来……从教15年来,这样的场景几乎成为了刘艳春生活中最常出现的片段。
刘艳春作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教授,硕士生研究生导师,曾经出版学术专著4部,参编学术著作6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她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多维度、多特征计量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新人开户绑卡送18慕课项目《语言交际概论》、通识核心课项目《语言沟通与表达》等多项科研、教学项目。同时,刘艳春老师还入选新人开户绑卡送18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工程,被学生评为深得民心的好老师。通过不断教学创新、科研奋进,刘艳春在今年获评了新人开户绑卡送18“教学名师”称号。面对这份荣誉,她显得格外谦逊:“我只是做好了自己该做的,努力把知识传授给同学们。”
打造课堂质量“硬核”标准
“一定要保证课堂质量,这是一名教学工作者的根基和底线。”刘艳春认为,课堂质量要从课程设计和学生互动两个方面保证,而今年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就是对课堂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一次考验。
在线上教学的课程设计上,刘老师创新了一套自己的上课模式。她将每节课设计为4个环节:首先安排一到两个大约15-25分钟的小视频,把课程的核心内容呈现出来;其次针对视频内容,在雨课堂平台上给学生们答疑解惑并补充讲解相关细节知识,同时进行随堂测试;最后根据测试结果,对出错较多的知识点再次进行重点讲解。这样一套课程流程实施下来,就能使学生最大程度上掌握课堂知识点。
为了实现和学生的线上互动,刘艳春也有一套自己的“独门秘笈”——利用雨课堂的红包和弹幕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参与进课堂、真正学到知识,才是教学的关键”,刘艳春说。疫情虽然使师生之间地理距离变远了,但刘艳春老师在远程教学中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创造出了一个良好的师生沟通环境。在她看来,实现和学生有效沟通是提高课堂质量的重要途径。
在线上教学的经历中,刘艳春保持了课堂一贯的高质量,也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这次疫情打破了以往线下教学的模式惯性,激发出一些新的教学模式,这说明未来的课堂教学也要不断创新。”
以课堂高质量为标杆、以与学生交流为根基,刘艳春不断锻造课堂。正是她这份在教书育人上的“工匠气”,打开了课堂的无限可能。
知识化为智慧,智慧点亮生活
刘艳春老师向记者介绍道:“我认为教师不能单纯传授知识,还需要告诉学生们如何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智慧点亮生活。”作为一名语言学专家,刘艳春希望学生们都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并合理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在2019年春季学期《语言交际概论》的课堂上,刘艳春老师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要求学生们寻找班级里陌生的同学面对面聊天。对此,刘艳春老师解释道:“知识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和书面上,要让学生们掌握其中的技巧,将它落到实处。”
在从“零”走近一个陌生人,和他慢慢熟络起来的过程中,同学们纷纷表示能感受到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鲜活的,是能在生活中发挥功效的。在作业的最后,刘艳春邀请学生们在课堂上完整地分享了和陌生人交流的全过程。回忆起这份特殊的作业时,刘老师说:“有些同学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达到了语言交际的效果,这其实就是这次作业最重要的意义。”
“不仅要引导大家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也要鼓励大家自发寻找身边的疑惑进行深入学习。”刘艳春老师常常在课堂上亲切地和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生活,在上学期的一次线上课堂中,刘艳春的麦克风里忽然传来一阵鸡叫,于是她借机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家中小鸡从鸡蛋孵化出来的全过程。不少学生对这件事记忆犹新,“在刘老师讲课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能学到不少冷知识,但这些知识往往又是非常实用的。”
“一直向上走”是刘艳春老师在互联网时代对自己教学的标准和要求。刘艳春谈到,“教学名师”的称号是对她前一阶段教学成果的肯定,也会鼓励着她坚定自己的教学和科研的道路,一步一步走下去。
细致专研,用心教学,秉持着一份热爱与责任为学生的插上梦想起飞的翅膀.这是教学名师们身上的品质,亦是每一位中传教师的追求。
(编辑:李晨雨)